宋朝人重視三個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節(jié),還有冬至。
每年冬至,官員會放假,商鋪會歇業(yè),皇帝會舉行大朝會宴請群臣,民間會置辦酒席款待賓客。論熱鬧,冬至一點兒都不亞于春節(jié);論開銷,冬至甚至能超過春節(jié)。在北宋中原地帶,春節(jié)的主食是素馎饦(菜湯煮面條),冬至的主食卻是肉餃子,所以民諺有“肥冬瘦年”一說。
話說北宋初年,豫南葉縣有一個名叫胡適的書生,跟后來的胡適之博士同名同姓。這位胡適家里很窮,冬至待客,居然買不起酒。俗話說“無酒不成席”,沒酒怎么待客呢?他急中生智,把七大姑八大姨去他家走親戚時拎的酒搬了出來,統(tǒng)統(tǒng)開瓶,倒進一口大缸,稀哩嘩啦一頓攪,攪勻之后用泥封住。等朋友來了,他就把這缸混合酒搬出來,在炭火上熱一熱,請大伙暢飲。
剛開始,客人們喝得很高興,喝到一半,有人耐不住了,扶著桌子站起來,捂著肚子往外跑。胡適一把拽住:“不許逃席!”那位客人苦著臉說:“我不是逃席,我是要出去吐一吐,不瞞您說,我平時酒量還可以,可是今天實在受不了您家這缸胡亂摻雜的混合酒啊!”
上述故事出自陶轂《清異錄》。陶轂是宋初大臣,五代十國時期就屢任高官,吃過見過,經(jīng)驗豐富,他在故事的結(jié)尾總結(jié)道:“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善酒者亦醉,蓋生取、煮煉之殊,官法、私法之異。”酒這東西不怕多喝,就怕把不同牌子不同種類的酒摻在一塊兒喝,否則很容易醉倒。為啥?因為官酒跟私酒的配方不一樣,經(jīng)過熬煮殺菌的酒跟不經(jīng)過熬煮的酒成分不一樣,配方不同,成分不同,度數(shù)更不同,硬摻到一起,它會起化學反應,生出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
陶轂的話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常喝酒的朋友都知道,白酒跟啤酒摻著喝確實容易醉,醬香酒跟清香酒摻著喝確實有怪味,用六十度的二鍋頭去勾兌十六度的加飯酒,那簡直跟泔水沒什么區(qū)別。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酒都不能摻雜。琴酒配白蘭地,威士忌配味美思,在雞尾酒領(lǐng)域都是經(jīng)典搭配,只要配比得當,喝起來醇香更濃郁,口感更刺激,比單喝其中一種酒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