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釀網 > 酒業(yè)人物 >

國務院對外文化交流藝術家楊丙軍:傳承非遺 用心聆聽和品味

2016-09-22 17:44  中國酒業(yè)新聞  佳釀網  字號:【】【】【】  參與評論  閱讀:

白洋淀位于華北腹地,素有“一淀水、一淀銀,一寸蘆葦一寸金”之美譽。說起白洋淀,估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抗日小英雄張嘎子的故事。

其實,白洋淀除了有鮮明的革命文化外,它的蘆葦畫也極具地方特色,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葦編技藝傳承人、國務院對外文化交流藝術家、蘆葦畫大師楊丙軍的話來說,“如果說水、荷花、蘆葦是白洋淀的根,而蘆葦畫則是白洋淀的魂。”日前,筆者就蘆葦畫傳統(tǒng)文化和技藝專訪了楊丙軍。

楊丙軍是河北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現(xiàn)任河北大學蘆葦藝術研究所所長,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等。



楊丙軍正在蘆葦畫創(chuàng)作

據(jù)楊丙軍介紹,白洋淀的蘆葦皮很薄節(jié)卻很長,且韌性很好,而蘆葦畫正是由這類特種的蘆葦加上其它材料,經選料、分類、切割、壓平、雕刻、編織、烙燙等多種傳統(tǒng)工藝制作而成。其畫面本色天然,古樸典雅,帶有很濃郁的裝飾意味,具有浮雕的性質,又有著自然天成的美感。

據(jù)悉,白洋淀從古至今盛產葦席,水鄉(xiāng)人民心靈手巧,一直有著傳統(tǒng)的編制技藝,而蘆葦畫正是結合民間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裝飾藝術下產生的藝術佳品。近年來,隨著老一輩編織技藝師傅的老去,加之蘆葦畫的技術難度很大,年輕一代不愿下苦心學習,使最具特色的白洋淀蘆葦畫傳統(tǒng)工藝在傳承上似乎難以為繼。

對此,楊丙軍指出,在國家提倡文化產業(yè)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今天,社會有關人士應在保護和傳承蘆葦傳統(tǒng)編織技藝等方面應予以重視。所幸蘆葦畫于2009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省級項目。這對于白洋淀蘆葦傳統(tǒng)編織技藝在挖掘、保護、傳承上進入了藝術化、市場化、法制化的軌道,而蘆葦畫也將因此書寫它華麗的新的篇章。



楊丙軍蘆葦畫作品《古蓮花池》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fā)展以及國家大力提倡和弘揚文化產業(yè)大發(fā)展的背景下,“非遺”作為歷史文明綿延至今的沉淀和見證,它的不可復制性和不可比擬性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和重視。筆者作為酒業(yè)從業(yè)人員,有幸見到了老名酒的釀制技藝入選國家“非遺”,這無疑會對白酒在傳承和發(fā)揚上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對于入選“非遺”的傳統(tǒng)技藝,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這首先是對其文化價值的肯定。它一定是中國傳統(tǒng)技藝中獨樹一幟的歷史傳承,并且一定展現(xiàn)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并真實反映了它的歷史延續(xù)性;再者,它還具有非常重要的市場價值。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享受物質生活之余,更加的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這也為入選“非遺”的傳統(tǒng)技藝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比如蘆葦畫在目前市場上就價格不菲,這為拉動當?shù)亟洕鸬搅酥频淖饔谩?/p>



楊丙軍(右)對黔糧傳贊不絕口

在與楊丙軍交談間隙,他指著桌上一瓶名為黔糧傳的醬酒說道,“在生活中很少喝酒,但對黔糧傳醬酒情有獨鐘。黔糧傳不僅風格獨特,更重要的它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釀造工藝的‘工匠精神’,這與蘆葦畫一直堅守的傳統(tǒng)編織技藝殊途同歸”。在楊丙軍看來,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技藝時,需要人們靜下心來予以聆聽和品味,唯有觸動到自己的心靈,方能談及推廣和發(fā)揚。這就如同他鐘情的黔糧傳醬酒,唯有細心品味方能享受其中的滋味。最后,楊丙軍意味深長的說道,“雖然蘆葦畫已經入選了省級‘非遺’項目,但將堅定不移的將白洋淀蘆葦畫技藝申請到國家級‘非遺’”。



黔糧傳醬酒

通過此次對楊丙軍進行訪談,筆者內心深感觸動,對于傳統(tǒng)技藝避免失傳,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弘揚,唯有如此方能使之成為民族與社會長久不衰的寶貴精神財富。楊丙軍作為非遺傳承人,對于蘆葦畫挖掘和推廣的不懈精神,著實令人敬佩和感慨,若社會出現(xiàn)更多這樣的非遺傳承人,何愁中國非遺文化在傳承上后繼乏力和無人?

另據(jù)了解,楊丙軍的蘆葦工藝作品在國內外展覽中多次獲獎,比如1998年的作品《鐘馗》榮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等。除此之外,他的作品也被國內外很多政府部門收藏,例如《牧鴨女》被美國夏洛特市政府收藏,《古蓮花池》被澳門民政總署收藏等,后者更是入選了全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并被大型畫集《天工開物》收錄。

    關鍵詞:非遺 蘆葦畫 黔糧傳  來源:佳釀網 作者:易子城  程亞利
    商業(y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