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光遠寫過一篇文章,叫《坐游臺北》——游臺北的方式至少有五千種,他偏偏要介紹那第五千零一種:坐游。所謂“坐游”,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更簡單:手拎小板凳一個,到臺北那幾個被公認一定得去的景點,坐下,然后感受。這種舉止,與其說是旅行方式,莫若說是行為藝術更恰當一些。但旅行本就是很私人化的娛樂,又何必受條條框框的限制?完全可以隨心所欲,自出機杼。
長居于啤酒之城青島,我們幾個朋友便自創(chuàng)一種與酒有關的旅行方式,曰之“酒游”。何為酒游?拿我一個大哥來舉例吧。大哥叫亞林,文化人一枚,經(jīng)營著青島最具品位的獨立書店,此人嗜酒,尤喜啤酒。前不久大哥去老撾旅游,中間我忍不住思念,打電話問候大哥,本想聽聽老撾的風土人情、氣候人文什么的,不料大哥張口就說:“老撾的啤酒好哇!”之后的幾分鐘對話,盡是大哥在評點老撾啤酒,從口感、價格,直談到酒精含量、麥芽糖濃度,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酒文化課程,一直到掛電話,我也沒聽他說過一句啤酒之外的事情。
大哥這屬于去異地品酒,喝一杯換一個地方,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專拿群眾啤酒喝。此外另有一種酒游,乃是自備酒水出游。我有個好友,名叫小咸,文藝青年一枚,經(jīng)營著一家口碑與口味都堪稱上乘的面館。有一年五一節(jié)假期,他突發(fā)奇想,約我一同旅游,說是要去一個花不香鳥不語雞不飛狗不跳兔子不拉屎而且連電都沒通的村子住上幾天,看看星空,聽聽蟲鳴。臨出發(fā)前他告訴我:什么也別帶,背幾件衣服出發(fā)就行!我不放心,擔心去了那個不通電的小村子,晚上黑燈瞎火連書都沒法看,長夜漫漫無心睡眠,總不能兩個老爺們大眼瞪小眼吧?于是偷偷塞了幾瓶牛欄山二鍋頭,幾瓶紅星二鍋頭。在長途汽車站一見面我傻眼了:這個家伙,讓我什么也別帶,他倒好,拎了一個巨大無比連原子彈都能塞進去的背包,里面不但有各種小吃,居然還有各色白酒、啤酒,直裝了個盆滿缽溢,最夸張的是,他連喝酒的杯子都帶著!我一邊偷樂一邊給大哥亞林發(fā)短信,大哥鼻子都氣歪了:“你們這是出去旅游還是出去喝酒的啊?!”大哥太健忘了,其實他比我們過分多了:一個人從成都旅游回來,上火車的時候什么土特產(chǎn)也沒帶,就買了十幾瓶啤酒背在包里(也不嫌沉!),自斟自飲,近40個小時的旅程,倏忽而過。
事實證明,小咸的舉動是正確的。話說那天上午,我們九點從青島出發(fā),兩個小時之后……我們還在青島!交通擁堵得簡直讓人炸肺。小咸按捺不住了,在自己的背包里摸了半天,掏出一只燒雞來:“咱喝吧?”呃……說來慚愧,車還沒出青島呢,我們倆就一人一個小二,一人半拉燒雞,喝上了。二兩酒下肚,眼前的世界頓時美好起來,堵車的懊惱早就拋到九霄云外去也。
攜酒出游,我們玩過好多次。近處去過嶗山,在山里包個農(nóng)家院,吹著山風,暢飲一番,一枕黑甜之后,次日爬山觀海,激揚文字,兩不耽擱。遠處去過北京——這一次比較壯觀,我們一行五人,包了一輛商務車,拉著兩箱青島梭蟹,一桶原漿啤酒,一百瓶青島啤酒,浩浩蕩蕩殺往京城,賞玩之余,又得兩場大醉,算是買一送一。
遙想數(shù)十載前,國立青島大學以校長楊振聲為首的“酒中八仙”也有類似壯舉,他們自稱“酒壓膠濟一帶,拳打南北二京”,時常結伙遠征,去濟南、北京或南京喝酒,算起來,當是我們“酒游”一派的前輩。要說酒游派的創(chuàng)始人,當屬魏晉名士劉伶,成日抱一壺酒、坐著鹿車到處晃悠,后面跟一個背鐵锨的家童,劉伶對家童的吩咐只有四個字:“死便埋我。”這種境界,卻是我等后輩萬萬學不來的。
喝酒和旅游到底有沒有關系?其實還真有。君不見每逢長假降至,股市總會一片低迷,而此時救市的股票,永遠是旅游與酒類兩種。據(jù)說俄羅斯前總統(tǒng)葉利欽退休之后,最大的兩個愛好便是喝酒與旅游,而照我們看來,其實這兩種愛好完全可以合二為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