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盛產酒的古國,同樣也是一個以文學傳世的國家,自中國白酒起源以后,文學便于酒交織在一起,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詩與文學便開始了它們在中國文學史與中國酒文化史的歷史長河中漫長而悠久的結伴航程。
一:酒與詩詞
詩人多愛飲酒,這是自古以來不爭的事實。不少詩人都是酒中豪杰。東晉陶淵明視酒為“佳人”、“情人”,“無夕不飲”,“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 忘憂物 ” 的指稱,便是他的發(fā)明。他的飲酒詩主要表現自己遠離污濁官場,歸隱田園的樂趣,稱頌從酒中品到的 “ 深味 ” 。這個 “ 深味 ” ,就是 “ 漸近自然 ” 的人性自由。領一代風騷的曹操,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詩句慷慨悲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簡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熟,仰而賦詩”。魏末晉初的“竹林七賢”全是一群飲君子,阮籍以酒避禍,嵇康借酒佯狂,劉伶作《酒德頌》以刺世嫉邪。劉宋時代的鮑照亦愛酒惜酒,狂歌“但愿樽中酒醞滿,莫措床頭百個錢”。生平蕭索的庾信,有“開君一壺酒,細酌對春風”等飲酒詩14首,以酒寄情,纏綿悱惻。
魏晉之后的隋唐,史稱“盛世之治”,既是中國酒文化的全盛時期,也是中國詩文學的全盛時期。唐代詩人以其開闊的胸襟,宏偉的氣魄,借鑒、揚棄了前人的詩酒流韻,轉而謳歌“盛唐氣象”。既有心神的澄靜,又具人性的高揚,活潑歡暢,飽滿健舉,創(chuàng)造出一種唐人特有的詩酒浪漫情調,使酒文化在這座古代詩歌的顛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著名的飲酒詩人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壇盛極一時的“雙子星”。李白現存詩文1500首中,寫到飲酒的達170多首,占16%強;杜甫現存詩文1400多首中寫到飲酒的多達300首,占21%強。李白以“斗酒詩百篇”,“會須一飲三百杯”為人所共曉,贏得“醉圣”的雅名;而杜甫“少年酒豪”、嗜酒如命卻鮮為人知,其實杜老先生更是“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頭盡醉歸”,直到“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身”的信誓旦旦、死而后己的程度。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自稱“醉司馬”,詩酒不讓李杜,作有關飲酒之詩800首(見方勺《泊宅編》),寫謳歌飲酒之文《酒功贊》,并創(chuàng)“香山九老”這詩酒之會。
北宋初年,范仲淹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晏殊是“一曲新詞酒一杯”,柳永是“歸來中夜酒醺醺”;元佑時期,歐陽修是“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蘇軾是“酒酣胸膽尚開張”、“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樽前”。南渡期的女詞人李清照,可算酒中巾幗,她的“東籬把酒黃昏后”、“濃睡不消殘酒”、“險韻詩成,扶頭酒醒”、“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寫盡了詩酒飄零。繼之而起、馳騁詩壇的陸游,曾以《醉歌》明志:“方我吸酒時,江山人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為長虹”,一腔豪情,借酒力以增強、發(fā)泄。集宋詞之大成的辛棄疾,“少年使酒”,中年“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晚年“一尊搔首東窗里”、“醉里挑燈看劍”,以酒寫閑置之愁,報國之志,使人感到“勢從天落”的力量。
飲酒,在唐宋詩人的情感世界中,找到了創(chuàng)作靈感的媒介,想象豐富的奇妙載體。杜甫說:“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 陸游說:“詩情恰在醉魂中。” 辛棄疾說:“醉時拈筆越精神” ,蘇東坡更直呼酒為“釣詩鉤” ?梢娋茖τ谠姼鑴(chuàng)作的情緒引動,環(huán)境氣氛的熏陶方面具有獨特作用,酒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浪漫主義風格更是情有獨鐘。
酒為詩侶,詩見酒魂,詩酒聯袂而行的歷史演進,在古人心目中積淀為一種邏輯模式:飲酒必須賦詩。不論是群飲行令,還是自斟獨酌,詩情都應該是酒興的必然產物。這種詩酒風習,在唐宋以下的元明清社會也得到傳揚。
待至元明清,詩酒聯姻的傳統(tǒng)仍碩果累累。無論從馬致遠的“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到陳維崧的“殘酒億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從李贄的“若言不識酒中趣,可試登高一問天 ”,到楊升庵的“慣春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無不是美酒澆開詩之花,美詩溢出酒之香,正是酒,使詩人逸興遄飛,追風逐電;正是詩,使美酒頻添風雅,更顯芳澤。
宋代以后,詩詞逐漸衰微,戲曲、小說蓬勃發(fā)展。
對于小說家,酒也有類似的激化創(chuàng)作的功效,明清時期尤甚。著名的文學作品《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每天著書均離不開酒,過著 “舉家食粥酒常賒 ” 的貧困日子。一部《紅樓夢》,可以說是酒液中浸泡出來的作品,其中充滿了關于宴飲、配酒、酒儀、酒德、酒趣等知識與描寫,都寫得十分精彩。有人統(tǒng)計,全書 120 回中,共出現 “酒 ” 字 580 多次。從第 1 回甄士隱中秋邀賈雨村書房飲酒起到 117 回邢大舅、王仁、賈薔等在賈家外書房喝酒止,直接描寫飲酒的場面共有 60 多處,平均每兩回就要寫一次飲酒。這樣的事例在明清其他小說里也能找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以及桃園三結義等,都借助了“酒” 作傳媒與線索,來鋪寫情節(jié)。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描寫景陽崗武松打虎,以店家勸阻飲酒, “三碗不過崗 ” 相烘托,更顯其醉后英雄本色;描寫魯智深醉鬧五臺山,也以和尚飲酒,不守清規(guī)來加以反襯,增添其傳奇色彩,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留下了至為深刻的印象。這類文學作品中散發(fā)出來的酒文化韻味,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二:酒與書畫
從古至今,文人騷客總是離不開酒,詩壇書苑畫界皆是如此。他們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對月高歌,往往就是在“醉時吐出胸中墨”。醇酒之嗜,激活了二千余年不少書畫家的靈感,為后人留下數以千萬的藝術精品。他們酒后興奮地引發(fā)絕妙的柔毫,于不經意處傾瀉胸中真臆,令后學擊節(jié)贊嘆,甚至頂禮膜拜。
書法有草書,筆走龍蛇是狂草,狂者非筆狂,心逞、心馳也。繪畫有寫意,意突發(fā),念突生,潑墨即成心中的畫境。書法中有“恭筆小楷”,繪畫中有“尺規(guī)小品”?癫菖c恭筆小楷,潑墨與尺規(guī)小品,比之于酒,正如豪飲與小酌也。
書圣王羲之,于東晉永和元年與好友聚于紹興蘭亭。流觴曲水,吟詩作賦,,提筆草《蘭亭集序》。筆興隨酒興而生,筆力、筆韻隨酒力、酒韻而成。“遒媚勁健,絕代所無”,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19個,但筆式各異筆韻不同,“千古極品”就在酒中問世了。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究其因由,非物境、人境、酒境合一,于憩然之中揮毫,實難一氣呵成曠世極品,三境難再現,《蘭亭集序》也就難再現。極品本自天成,亦是酒成。
草圣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于是有其“揮毫落紙如云煙”的《古詩四帖》。
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后依胡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
畫家中鄭板橋,傳說其字畫不能輕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美酒款待,在鄭板橋的醉意中求字畫者即可如愿。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把戲,但他耐不住美酒的誘惑,只好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鄭板橋在酒中“神與物游”,“物我兩忘”,其書畫均怪,書畫均絕。
“吳帶當風”的畫圣吳道子,《歷代名畫記》中說他“每欲揮毫,必須酣飲”,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后為畫,揮毫立就。唐明皇命他畫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風景,他能一日而就。
宋代的蘇軾是一位集詩人、書畫家于一身的藝術大師,尤其是他的繪畫作品往往是乘酒醉發(fā)真興而作,黃山谷題詩說:“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
“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 “暫借酒力長精神”。酒與書法、繪畫的緣分,書畫家與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時期仍是層出不窮。
酒文化還是畫家們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諸如文會、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獨酌、醉眠、醉寫.....無一不與酒有關,無一不在歷代中國畫里反反復復出現過。杜甫寫過一首題為《飲中八仙》的詩,謳歌了賀知章、李琎、李適之、李白、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八位善飲的才子。此后,《飲中八仙》也就成了畫家們百畫不厭的題材了。
酒一直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其發(fā)展歷程與經濟發(fā)展史同步,而酒又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文化,它與詩詞文學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還具有精神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