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aolo Casalis 2014年拍攝的電影“巴羅洛男孩:一場革命的故事(Barolo Boys: The Story of a Revolution)”當(dāng)中,有短暫而富有戲劇性的一幕:釀酒師Elio Altare站在家族的酒窖里,朝著威風(fēng)凜凜的一排傳統(tǒng)大橡木桶(botti),舉起了鋸子。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1983年,他毀掉這些老舊橡木桶,宛如一個儀式,看起來是為新購買的、容量更小的法國橡木桶騰出地方,但其中的象征意義相當(dāng)明確——這些惡臭、正在腐朽的大桶代表了舊秩序,而那些線條完美、全新制作的法國桶則清晰地散發(fā)出摩登又有風(fēng)格的信號。
1983年的意大利酒莊,擁有法國橡木桶就是站在潮流的前沿,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幾乎每家頂尖的意大利酒莊都配備了法國橡木桶?墒堑搅俗罱敝翓|北部的弗留利(Friuli),南到西西里(Sicily),法國桶明顯的橡木風(fēng)味正在整個意大利漸漸失寵。
意大利的釀酒師逐漸轉(zhuǎn)向各種稀奇小眾的替代材料和容器,用于發(fā)酵和陳釀。
那些曾經(jīng)放置法國桶的地方,如今可能放置的是雙耳陶土罐(amphorae)、格魯吉亞陶罐(qvevris)、混凝土蛋形容器,或大型金合歡木桶。這僅僅是時尚的輪回,還是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更真實風(fēng)土表達的追求,是否也體現(xiàn)在了橡木桶的選擇上呢?
風(fēng)潮之后
讓我們來看看為何法國橡木桶風(fēng)靡一時。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源自法國的潮流,225升的“波爾多桶”和它的近親228升“勃艮第桶”,在他們的故土已有數(shù)百年的傳統(tǒng),它們對當(dāng)?shù)仄咸丫频挠绊,幾乎成為了風(fēng)土本身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意大利沒有用小型橡木桶陳年或貯存葡萄酒的歷史。
從羅馬時代開始,貫穿意大利釀造傳統(tǒng)的都是botti這種1000升或更大的大型橡木桶,最常見是用斯拉沃尼亞橡木制作的大桶。注意是斯拉沃尼亞(Slavonia),而不是斯洛文尼亞(Slovenia)。斯拉沃尼亞是現(xiàn)在克羅地亞內(nèi)陸東部的一部分。
法國橡木桶和意大利大桶之間,當(dāng)然不僅僅只是外觀上的差異。與其法國表親相比,斯拉沃尼亞橡木密度更高、單寧更少、香氣也不突出。
使用大桶時,酒液與桶壁的接觸面積與總量比較小,再加上這種橡木的特性,意大利大桶可以說是非常中性的容器。它幾乎不會傳遞任何風(fēng)味給葡萄酒,而葡萄酒在其中則會隨著微量氧氣的進入優(yōu)雅地陳年。
這種緩慢而需要耐心的過程,在現(xiàn)代主義釀造商眼中不過是缺點之一,他們希望巴羅洛(Barolo)或者赤霞珠釀造的超級托斯卡納能更快地浸染陳年的氣息。
法國桶不僅加速了微氧化的過程,在釀造工序方面也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比如要釀造來自單一園的酒款,為了防止在陳年過程中氧化,就要將酒桶灌滿才行;可是如果只釀出了少量酒漿,也許不足以將2000或5000升大桶完全灌滿。
法國桶的風(fēng)潮,伴隨著20世紀80年代美國葡萄酒評論家,如Robert Parker Jr和James Suckling的聲名鵲起而興盛。這些酒評家似乎都喜歡那種用了大量新橡木桶釀制的、集中度超級高的葡萄酒。皮埃蒙特的一群年輕釀酒師無疑是這種潮流的助推者——他們被稱為巴羅洛男孩(包括拿起電鋸的Altare,以及Chiara Boschis,Giorgio Rivetti和Roberto Voerzio),其中最為積極的推動者叫Marco de Grazia。
更收斂的橡木風(fēng)味
不過,并不是每個人都贊成這種早喝早享樂的葡萄酒新趨勢:已故的巴羅洛標(biāo)桿級釀酒師Bartolo Mascarello,在1999年曾為他的葡萄酒發(fā)布了一個舉世聞名的手繪酒標(biāo)——“No Barrique,No Berlusconi 不要法國橡木桶,不要貝魯斯科尼(意大利前總統(tǒng))”。Roberto Conterno(目前主理Giacomo Conterno酒莊)是該地區(qū)的另一位傳統(tǒng)主義者,他從未想過要改變:“我們不想為我們的葡萄酒添加木質(zhì)單寧或木質(zhì)的香氣,我希望葡萄酒里的風(fēng)味只是來自葡萄和葡萄園。”他強調(diào)自己堅持選用大橡木桶。
作為法國桶的忠實支持者,De Grazia則警告道,巴羅洛男孩在葡萄園和釀酒廠中有諸多創(chuàng)新之舉(綠色采摘、提高衛(wèi)生條件等),偏偏人們要挑出法國橡木桶的問題說事,這是不公平的:“人們需要一個很容易找到的替罪羊,比如一些外國的東西讓他們指指點點。”他解釋道, “法國橡木桶恰是如此。之前人們從沒有見過或聽說過它們,就對它們惡言相向。”
盡管如此,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憤世嫉俗的觀望者可能已經(jīng)注意到,有著雄心壯志的意大利酒莊為他們的高端特釀制定了一套釀造“公式”:無不例外都是產(chǎn)量極低、微氧化、適當(dāng)?shù)刂匦推浚约安捎?4個月法國橡木桶的熟化,而且只要在酒莊能承受的范圍內(nèi),法國桶用得越多越好。
而過去十年間,釀酒師的重點越來越趨向于保留葡萄酒純粹、完整的表達,以及葡萄園的可持續(xù)性——所有這些概念,都促使生產(chǎn)者在陳年葡萄酒時,選擇將人為的干擾降到最低,致力于避免在葡萄酒上留下過多釀酒的痕跡,或者使用可能影響環(huán)境的手法。雖然不銹鋼罐仍然是一種實用衛(wèi)生的解決方案,但許多酒莊認為,在更多孔或透氣材質(zhì)的容器中陳年更佳。
內(nèi)壁裸露的水泥或混凝土罐具有與橡木桶類似的透氣性;但是跟橡木比,它們不那么容易被細菌污染,并且更容易維護。出于衛(wèi)生目的,釀酒師通常用酒石酸洗滌處理水泥罐。
環(huán)氧涂層則是另一種方式,但是放棄了原本容器帶來的微氧化效應(yīng),從而成為與不銹鋼相同的還原性容器。在許多頗具歷史的酒窖中,尤其是在大型合作社酒廠(cantine sociale,曾經(jīng)在意大利各大產(chǎn)區(qū)十分普及的合作釀造機構(gòu))中,還常?梢妷γ嫱繚M鮮艷色彩的水泥發(fā)酵缸。
潮流回溯
那些并沒有迫不及待地將大桶扔掉的傳統(tǒng)派酒莊,在新潮流下往往頗為獲益。
隨著時尚的回潮,釀酒師們從大量使用新橡木桶,轉(zhuǎn)變?yōu)楦訙睾臀⒚畹年惸攴绞,許多人意識到他們其實手握真正有價值的資產(chǎn)。 Riccardo Baldi是馬爾凱(Marche)La Staffa的年輕釀酒師,他運用水泥灌,但僅用來陳年他的葡萄酒;比起還原效果太過明顯的不銹鋼罐,他發(fā)現(xiàn)水泥罐的效果溫和得多。
在南部,普利亞(Puglia)的Cupertinum(Copertino的合作社釀酒廠)釀造出的黑曼羅(Negroamaro),是該產(chǎn)區(qū)最具吸引力的品種之一。酒莊只用大型且頗有歷史的水泥大罐陳年,最大的可達900百升。最終釀造出的葡萄酒,品種表現(xiàn)力和優(yōu)雅品質(zhì),比該地區(qū)許多笨拙又過度使用橡木桶的酒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