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酒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世人皆知“小飲怡情,豪飲傷身”,卻往往忽略了酒的另一個重要功用——治病。
在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史上,有“醫(yī)源于酒”之說。“醫(yī)”字繁體字為“醫(yī)”,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漢語中即代表酒。班固在《前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充分肯定了酒的治病效果。
釀酒與治病的最初淵源
“人們釀酒最早就與治病密不可分。”曙光醫(yī)院傳統(tǒng)中醫(yī)科主任醫(yī)師余安勝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酒問世之前,人們生了病往往尋求“巫”的幫助,而隨著酒的出現,我們的祖先發(fā)現這種用谷類和酒曲釀制而成的液體,味甘辛而性熱,無毒,可以進入病人的心、肝二經,具有一些神奇的功效。
正如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的:“酒,升陽發(fā)散,其氣燥熱,勝濕祛寒,故能開拂郁而消沉積,通隔噎而散痰飲,治泄痢而止冷痛”。
商代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記載。“鬯”意為“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釀之”,這可能是我國目前最早的用中藥制酒的記載。
而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意識到,酒還可以讓藥力更迅速地到達全身的經脈,有助于藥效更好地發(fā)揮,而以酒送服中藥,可以借助酒的辛熱之性,緩和藥物的寒性,以調整中藥的性味。
古人不僅常用酒來服藥,更是將各種中藥與酒一起經過浸泡或煎煮制成酒劑,藥與酒結合,既可治療又可預防疾病,由此發(fā)展出我國中藥獨特的一個重要劑型――藥酒。
用現代醫(yī)學的觀點解釋,中藥的多種有效成分,如生物堿及其鹽類、甙類、鞣質、有機酸、揮發(fā)油等皆易溶于酒中,如果中藥用酒送服或經酒浸泡后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可提高療效。
我國是研究酒與健康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治病和保健兩種功效在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都得到了充分發(fā)掘。
酒能治什么病
酒的治病和保健兩種功效在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都得到了充分發(fā)掘。圖為寧夏中寧縣中醫(yī)院枸杞研究所工作人員在調試枸杞藥酒
在治病方面,中藥里,用到酒的方子很多。
比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載的炙甘草湯,就是將包括炙甘草在內的九味中藥,放在清酒和水里面煎煮,這是主治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
《金匱要略》里也記著一個方子,叫栝樓薤白白酒湯,它是栝樓、薤白、白酒,三味同煮,分溫而服,其作用主要是擴張血管,抗缺氧,抑制心率不齊,對缺血心肌具有保護作用,等等。
據余安勝介紹,因為酒性熱,所以酒方主治一些寒涼性的慢性疾病。
目前曙光醫(yī)院的酒方已經覆蓋了骨傷科、風濕病科、皮膚科、傳統(tǒng)中醫(yī)科、內分泌科、針灸科、治未病中心等8個科室。
比如,在最早開設酒方門診的骨傷科,酒方可用于治療腰腿疼痛、腰膝酸軟、腰間盤突出、筋骨損傷等病癥。而在皮膚科,酒方則對黃褐斑、膚色暗沉、血虛諸癥、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血管炎方等病癥有效。
在曙光醫(y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張曉天看來,酒方作為中藥制劑的一種,也可以是人們預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酒的保健功能在明清時期就曾被開發(fā)得相當好,藥酒的功效在清宮里被高度重視。乾隆皇帝是中國歷代皇帝中最長壽的,他常用的藥酒方子,如龜齡集、松鶴萬年春、松苓酒,等等,都保留在醫(yī)案中。
在曙光醫(yī)院治未病中心的展示柜中,有不少藥酒。
余安勝和張曉天都告訴本刊記者,以酒入藥也并非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國外同樣應用廣泛。
與我國藥酒多用高度數的白酒泡制不同,一些國家更習慣采用葡萄酒。有“狂熱的釀酒師”之稱的古埃及人,就曾經將芫荽、鼠尾草和松樹樹脂等的有效成分加入葡萄酒中,使葡萄酒擔任了止痛藥和防腐劑的角色。
而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歐洲,更是掀起了一場葡萄酒醫(yī)藥運動。當時流行的話題是,什么品種的葡萄酒對哪種疾病最有效。比如,安茹(Anjou)葡萄酒可以治胃灼熱嗎?每天半瓶梅多克(Medoc)葡萄酒是否可以緩解腹瀉,等等。還有無數關于葡萄酒對鐵的攝入、消化、增進食欲、延年益壽、降低膽固醇水平的作用的研究。
酒方怎么配
傳統(tǒng)藥酒的配制一般選用釀制精良的白酒、黃酒或南方人喜愛的米酒做酒基。其中,又以高粱釀制的白酒和糯米釀制的黃酒為最佳。一般認為酒的度數越高,浸出藥材的效果越好。通常以40~60度的高度酒為宜。
而民間用以浸泡藥酒的藥材也是五花八門,比如虎骨、海馬、蛇、人參、紅花等都可在酒中浸泡,從而發(fā)揮其不同的功效。
采用煎煮法和浸漬法制備藥酒約始于漢代。東漢醫(yī)家張仲景的名著《金匱要略》中,就有多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如“鱉甲煎丸方”,就是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
“傳統(tǒng)的藥酒配制存在濃度劑量等不好掌握,耗時過長等缺點。”余安勝說。
有人習慣在家中自制藥酒,但在醫(yī)生看來,這需要慎之又慎。因為自選的藥材不一定適合個人的體質,而市面上為數不少的勾兌酒,則不能保證泡在其中的中藥成分的穩(wěn)定性,存在飲用的風險。此外,自制藥酒大多度數較高,控制不好用量反而會傷身。
余安勝介紹,隨著釀酒技術的提高,現在的酒方采用不同于傳統(tǒng)藥酒泡制的一體化工藝,選用純糧清香型白酒配制酒方,分度取酒、分級儲存,經過前置加工——浸泡滲漉——調和三道工序,高度浸泡、中度萃取、低度調味。
醫(yī)生開出酒方后,相關酒廠會有職業(yè)藥師查看藥材和醫(yī)生處方是否一致,藥材是否合格等。再對藥材進行前置加工,使其適合酒方。
“比如蛇酒,我們現在就不再是將整條蛇泡進酒里,而是將蛇打成粉再加入酒中,這樣就大大縮短了浸泡時間。”余安勝說。
浸泡時,采用高度白酒,根據不同藥材,用特殊的國家專利工藝進行浸泡滲漉,這個過程僅耗時24~48小時。
最后一步是調和,由專業(yè)的調酒師對酒的口感再進行24~48小時的調和。
最終,醫(yī)院配出的酒方不再是以前很多人不能接受的高度酒,而是降為以35度酒為主。
酒方怎么用
藥酒雖好,卻也不能貪杯。
“與膏方不同,酒方一年四季都可以用。但飲用藥酒要適量,以每天30~50毫升為宜。”余安勝說。
目前曙光醫(yī)院開出的酒方,一次一般為6斤4瓶,是一個療程,即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用量。
不過,據曙光醫(yī)院的幾位專家介紹,酒方也并非人人能用。因為酒精會刺激消化道,加快血液流動,增加心臟負擔,抑制甲狀腺素分泌等,所以對于酒精過敏者,以及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支氣管炎、肝功能不全、哮喘等疾病的患者并不適用。
此外,腦出血等一些具有出血傾向的疾病也不宜用酒送服活血化瘀的藥物。兒童和經期及孕期的女性也不能服用藥酒。
“從體質角度講,陰虛火旺的人和痰濕很重的人都不太適合喝藥酒。如果服用不當,可能會加重癥狀。”張曉天說。
酒方不僅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有一些藥酒藥性非常猛烈,不適于口服,這時就可以通過用藥酒擦洗患處的方式,使藥物滲透,起到止痛和通經絡等效果。
目前不少外用的藥水中,也含有酒精成分,比如治療跌打損傷的藥酒、六神花露水等,其原理都是借酒力來行藥性,使得起效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