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墨西哥,很少人會聯想到葡萄酒。這也難怪,墨西哥葡萄酒幾乎不怎么出口嘛。但倘若你果真置身其境,真正來到墨西哥,也許就能體會到一種“喝什么葡萄酒?一杯接一杯的Tequila才叫痛快!”的豪情。
要我說,從商業(yè)飲品上來看,墨西哥簡直是一個屬于可口可樂(簡直是墨國舉國大愛的飲料)、冰啤酒(而國際化的Corona貌似并不受本國人民歡迎)和龍舌蘭(Agave)的國度。
若能來點兒龍舌蘭,無論是多汁而熱烈的特奎拉(Tequila)還是儼然帶有些許煙熏味的梅斯卡爾(Mezcal),配上幾個街邊玉米面餅做的tacos并在上面擠上些許青檸汁,聽著墨西哥流浪音樂Mariachi,這簡單的搭配就足以讓你味蕾爆炸、大快朵頤、神采奕奕且兩眼放光。
這種場景常常讓我想起那些即勤勞又慵懶、但總是看起來很快樂的墨西哥人民。他們的樂天的生活常態(tài)總讓我羨慕不已:
生活在土地上總要做點事情
要種點龍舌蘭
再種些仙人掌
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人
你才可以直立行走
... ...
——墨西哥民詩
可惜的是,我并不是來推銷龍舌蘭的,也并不是刻意來“安利”熱情而快樂的墨西哥人民。我對墨西哥葡萄酒的興趣源于在墨西哥南部工作和生活的兩年。
由于絕大部分墨西哥葡萄酒都被本國消費,身處墨西哥就成為了解墨西哥葡萄酒的最大優(yōu)勢。據2017年由Wine Institute發(fā)布的全球葡萄酒產量報告的數據顯示,墨西哥葡萄酒2015年的產量約為114000千升,居世界26位,緊隨其后的是極為古的老葡萄酒生產國——格魯吉亞。
墨西哥產區(qū)主要包括:
下加利福尼亞灣(Baja California)北部
克雷塔羅州(Querétaro)
科阿韋拉州(Coahuila)
薩卡特卡州(Zacatecas)
新興的奇瓦瓦州(Chihuahua)
瓜納華托州(Guanajuato)
墨西哥雖算不上世界上重要的葡萄酒生產國,但也許出乎很多人意料,它卻是整個美洲最早生產商業(yè)葡萄酒的國家。因此,在“新世界”國家里,其歷史地位其實相當重要。
位于墨西哥北部Coahuila省帕拉斯山谷(Valle de Parras)的Casa Madero酒莊便是整個美洲最早建立的酒莊。其成立于1597年,葡萄園面積超過315公頃,其接近90%的葡萄酒用于出口國外。
然而在墨西哥,即能滿足國內需求又能立足國外的酒莊可謂少之又少:絕大部分酒莊不需要依靠出口,而超過一半的墨西哥酒莊規(guī)模也不過幾公頃。隨著本國中產階級的逐漸壯大,葡萄酒消費量的不斷提升(來自Euromonitor的統(tǒng)計顯示2016年人均葡萄酒消費量繼續(xù)提高8%,超過780ml ),越來越多的微型酒莊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些酒莊大都集中在了墨西哥最重要也是最熱門的葡萄酒產區(qū):下加利福尼亞(Baja California)。
90%以上的墨西哥葡萄酒產自下加利福尼亞,其北部的瓜達盧佩山谷(Valle de Guadalupe)則是墨西哥最知名的葡萄酒產地和新興葡萄酒旅游勝地。下加利福尼亞北部聚集著大約100多個酒莊,因此也被譽為“墨西哥的納帕谷(Napa Valley)”。
毗鄰墨美邊境之城蒂華納(Tijuana),這里當然也吸引著不少來自加州的游客。位于北緯32度的低緯地帶且沒有像阿根廷門多薩(Mendoza)那樣的海拔調節(jié),瓜達盧佩山谷的氣候看似很難釀造出優(yōu)質的葡萄酒。不過幸運的是,涼爽的加利福尼亞洋流(California Current)也臨幸了墨西哥葡萄酒產業(yè):從美國俄勒岡、加州再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灣,這仿佛是一個“從黑皮諾到赤霞珠,再從赤霞珠到小西拉(Petite Sirah)的漸變”。
而鑒于下加利福尼亞尚無類似AOC的法規(guī),酒莊對現代葡萄酒產業(yè)的探索也方興未艾,這就使得這里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那些頗富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的釀酒師們的“試驗田”。不少葡萄酒使用的“混釀配方”更可謂天馬行空。比如,試著想象一下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丹魂(Tempranillo)、金粉黛(Zinfandel)和內比奧羅(Nebbiolo)的“混搭風”,是否也頗具馬爾克斯筆下荒謬有趣卻又符合邏輯、值得回味的拉美魔幻現實主義風格?
受到意大利移民的影響,下加利福尼亞的一些酒莊都有著意大利血統(tǒng)和情節(jié)。位于瓜達盧佩山谷的墨西哥最大葡萄酒酒莊L.A. Cetto便是其中之一,提供不少性價比一流的葡萄酒,有時在盲品中會給人帶來些許驚喜。其另一大型酒莊Santo Thomás則以生產一些頗具競爭力具有意大利血統(tǒng)的葡萄酒而聞名。Villa Montefiori除了生產100%的Nebbiolo以外,更是將Aglianico、Sangiovese,Montepulciano等品種納入其田。白葡萄酒雖然并不是下加利福尼亞的強項,但不少Chardonnay、Sauvignon Blanc或是Viognier也有相對不錯的表現。
在下加利福尼亞所有形形色色的紅葡萄品種中,最有趣也最具爭議的當屬Nebbiolo。墨西哥則很有可能成為這個葡萄品種的第二個家。不過,如果你品嘗過不少墨西哥Nebbiolo,你也許會驚訝地發(fā)現這里不少Nebbiolo顏色極深,頗為深沉,單寧卻并不過高,和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多數Nebbiolo的風格大相徑庭。
在我去年4月拜訪當地酒莊時,有幾位釀酒師曾告訴我這樣的故事:“當年最早Santo Tomás酒莊從意大利引入Nebbiolo時,他們可能混淆了Nebbiolo、Barbera和Piedirosso,所以如今在這片土地上,很難得知到底誰才是真正的Nebbiolo。”
但Villa Montefiori的莊主兼釀酒師Paoloni Montefiori卻不敢茍同。他本人便曾多年前親自從意大利引入Nebbiolo。其100% Nebbiolo的風格也的確讓人思考這一故事的準確性,并考慮品系和當地自然風土條件對這一品種的影響甚至是改變。
說到自然風土條件,瓜達盧佩山谷附近的氣候可以大致被概括為:相對炎熱而干燥少雨。夏季均溫大約在29℃左右,而冬季則在5℃左右。雖然臨近太平洋的地理位置為其帶來較大的日較差,不少葡萄酒仍然未能避免在不少年份出產果味過于成熟的葡萄酒,在口中甚至讓人想起水果糖漿(syrupy)。
在我看來,酚類成熟度、酒精度、酸度和果味的新鮮感這四個因素的平衡是精品酒莊應該尤其注意的。就土壤而言,瓜達盧佩山谷谷底沙土為主的土壤避免了根瘤蚜(phylloxera)的問題,不過大部分酒莊仍然選擇了使用砧木,以避免其他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如線蟲(nematode)對葡萄藤的影響。
關于下加里福尼亞葡萄酒的另一個有趣的話題是“鹽份”。很多葡萄酒中,無論紅白,都可以或多或少嘗到些許咸味。很多人則更傾向于使用“礦物感”來表達這種咸味,比如來自美國的酒評家James Suckling和當地的一些酒評家如Arturo Bodenstedt。Jancis Robinson同樣在她最近的一篇關于墨西哥葡萄酒的文章《Mexican wine - Baja's success story》中寫道“雖然有些人對咸味很敏感,她卻并不十分在意。”她還稱Louis-Michel Liger-Belair(著名的勃艮第酒農)也希望在他的酒中體現一些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