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例子是這樣的:兩輛車免費坐,一輛是賓利,一輛是夏利,那你選哪個?大部分人都想選賓利,因為賓利坐著舒服、有檔次、感覺好?墒,你并不喜歡開賓利的人,而喜歡開夏利的人,你又想坐哪個?
我們平時能碰到很多類似的情景:商品買到手或者喝到嘴里后才發(fā)現(xiàn),和廠家說法不一樣,和圖片所表現(xiàn)的不一樣,和商家的承諾也不一樣,甚至很多商家廠家,運用小伎倆想欺騙或者蒙混過關。每年一到3·15,中央臺就會曝光一些企業(yè)和品牌,但這只是冰山的一角。其實,這都反映出一個問題:不注重消費的尊嚴,注定是難以成長的。
消費者到底在追求什么?整體感覺。這種感覺是由很多因素組成的。例如商品本身的感覺好、包裝的感覺好、服務的態(tài)度好、消費的環(huán)境好等等。
所有的行業(yè)都是讓我們透過商品經營,給顧客一個好的感覺。賣包子不只是單純地包子,賣包子是用包子來表達感覺,賣紅酒是用紅酒來表達感覺。
我們去麥當勞、去必勝客、去星巴克,我們喜歡不僅是漢堡包、比薩和咖啡,我們更需要那種感覺。我們賣葡萄酒,不僅僅要提供質量好的產品,我們也需要好的感覺。
凡是生意做得好的企業(yè):第一,老板給人感覺好;第二,團隊給人感覺好;第三,產品包括包裝給人感覺好;第四,品牌外延給人感覺好。
做好經營的第一步是生產質量優(yōu)秀的產品;第二步呢?就是注重消費的感覺。我們說現(xiàn)在是體驗時代,其實也就是消費的感覺,其他都是假象,一切都在消費者心中。只要消費的心變了,銷量就會改變。
顧客依舊是上帝。不管你是用戶思維還是客戶思維,既然你需要顧客付錢給你,顧客一直都是上帝。只不過上帝愛不愛你,不取決于上帝,而取決于你。顧客的需求不斷在升級,在變化,而我們的企業(yè)能否真正洞察這種需求,并滿足這種需求是最關鍵的。
以往打的士,的士司機的臉色有時你要受的,現(xiàn)在不需要了;以往打車,車里可能很臟,現(xiàn)在基本不擔心了;以往打車大家要在一起等,甚至還要搶,否則打不到,現(xiàn)在不需要了;以往必須要到主要的路口上去等,現(xiàn)在不需要了,終于可以在家里、可以在辦公室叫車,車到了再出去坐車;以往要告訴司機去哪里,現(xiàn)在導航已經導好了,雖然也要溝通,但至少不必說那么多了;以往買單要掏現(xiàn)金,麻煩又費事,趕上幾個一起,還要做作樣子,要不要自己付,現(xiàn)在不需要了。
做葡萄酒也一樣,消費者依舊是上帝。企業(yè)不要試圖欺騙,用新瓶裝著舊酒,換了標之后價格就可以隨意改變;不要試圖以次充好,以為消費者對葡萄酒不懂辨別,就可以蒙混過關;你一定要顧忌顧客的感受,消費者的尊嚴決定了你的未來。
這也要求企業(yè)必須要明確,賣產品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產品的外延。消費者的消費尊嚴不是喊出來的。但凡成功的企業(yè)家,都是聰明睿智的,都善于在逆境中面對危機,又善于在順境中保持憂患意識的。
李嘉誠說:我90%的時間在考慮失敗;柳傳志說:你一打盹,對手的機會就來了;張瑞敏說:一個偉大的企業(yè),對待成就永遠都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華為的任正非說:華為的危機、以及萎縮、破產是一定會來到的;馬云也常說:我們要么是在危機中,要么在走向危機之中;百度的李彥宏認為:別看我們現(xiàn)在是第一,如果你30天停止工作,這個公司就完了;騰訊的馬化騰說,我們必須正視危機,在苦練內功中尋求發(fā)展機會;比爾·蓋茨一直都聲稱: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之遙。
誰能讓消費者更有尊嚴,誰就能獲得發(fā)展。廠家或者商家自己也是消費者,也同樣會面臨這些問題。讓消費者沒尊嚴,讓消費者沒面子,讓消費者感覺受到欺騙,讓消費者認為企業(yè)在“耍自己”,等等,都會讓消費者遠離你,F(xiàn)在的市場,商品極大豐富,你做不好,照樣會有一堆商家能夠做得更好。
最近我們家附近新開設了大型的綜合購物場所。一幫企業(yè)入駐,特別是餐飲。沒過幾個月,有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有地早已倒閉,甚至還有的欠款跑路。其實,我們自己很清楚,消費者到餐廳吃飯,要的就是感覺。飯菜的感覺、價格的感覺、服務的感覺、環(huán)境的感覺。感覺好不好,這是根本。環(huán)境不在于高檔與否,重要是感覺好。如果你的定位是高檔餐廳,那么你的“高檔”的感覺必須都要有,例如環(huán)境、菜品、服務等等。菜品不咋地,價格高的離譜,那么你離倒閉肯定不遠了。
消費的尊嚴比消費本身更重要。需要我們記住的是:我們不是在賣葡萄酒,而是在賣一種感覺。關鍵是你如何定義這種感覺。
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yè),不再像以前那樣地無可替代。不要總是高估自己,或者低估了未來,低估了消費者。對企業(yè)而言,首先要做的不是在乎你自己的自尊,而要在于消費者的尊嚴,消費者沒有尊嚴,你的尊重都將隨風飄散。